瑪西焦炭窯│七堵必訪文史景點,見證瑪陵坑礦業興起跟衰落

基隆景點

在日治時代,七堵瑪陵是基隆礦業最發達的區域,現今保留一座瑪西焦炭窯,見證當年礦業發達時的繁榮。彷彿城牆一般的建築,卻是令人讚嘆的職人手藝。
在建窯過程中,不使用任何混擬土,以山區產的大石(俗稱麻尾石)手打成矩形石塊,並以手工鑿砌而成,左右各12個窯洞,一共24個,窯洞內部呈U字狀,往內瞧去,矩形石塊鑿砌排列相當緊密,令人驚嘆當時的工藝。

瑪西焦炭窯的交通

自行開車:

1、國道1號接大華系統62快速道往萬里,大埔交流道下,右轉大同街,右轉大華三路,看到長潭亭即到。

2、國道3號接瑪東交流道轉62號快速道路往瑞芳,大埔交流道下,右轉大同街,右轉大華三路,看到長潭亭即到。

至火車站轉乘公車:

台鐵七堵車站下車,在七堵郵局搭公車「701瑪陵」,在「炭坑窯(大華三路」下車。

瑪西焦炭窯的歷史

民國40年,由光正煤業聘請陳家三兄弟建造而成,以手工將來自山區的麻尾石打成矩形石塊,再以人工一塊塊鑿砌而成,一共砌出24個窯洞,每個窯洞都包括窯洞、進料口跟出料口。

在煤炭產業興盛時期,焦炭窯是24小時運作,從礦坑挖出來的煤炭,進窯經過24小時高溫燃燒,出來就會成為焦炭,經冷卻後質地較好的就會運送到煉鋼廠,質地較差的則會送到打鐵舖使用。後因瓦斯、天然氣等替代燃料興起,礦業沒落,瑪西焦炭窯在民國64年也結束生產,後來則轉型成為文史觀光景點,在焦炭窯前方則有完整的文字解說。

瑪西焦炭窯的環境

瑪西焦炭窯就位在大華三路旁,長潭亭前方,為重現與體驗焦炭窯的製炭背景,在長潭亭另一側,由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、基隆市政府輔導瑪西社區發展協會興建了3座披薩窯體,要讓民眾體驗當時的製炭背景。(煤炭換成披薩)

在窯體上方則有一處鐵軌裝置藝術,更能凸顯瑪西焦炭窯跟瑪陵坑礦業發展的關連,幾處崩塌的窯體,讓袁彬可以清楚看到裡面的構造。

在窯洞旁,有看到3座煤炭冷卻池,之所以會有這個冷卻池,是因為開窯時焦炭溫度高,需馬上放入冷卻池快速冷卻,將溫度下降到常溫,現在則成了生態池。

瑪西焦炭窯的相關資訊

地址:基隆市七堵區大華路15號

你也許會喜歡

無留言

發表留言